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津两地的科研人员正在对轻质、高效的薄膜砷化镓太阳电池进行批量产业化测试,其厚度和面密度仅为传统太阳电池的四分之一,能更好地满足我国空间探测的需求。充分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里也正打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
协同共进,互补共赢。今年以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滨海新区大胆试、勇敢闯、奋力干,协同联动不断升级,优质项目持续聚集,一片协同创新的“希望之地”正迸发着源源不绝的激情与活力。
打造平台 创新机制
(资料图片)
协同联动不断升级
盛夏时节,繁花似锦。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派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映入眼帘。今年年初,天津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天津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启用,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中试提供空间,为区域支撑产业发展,承接北京优质资源添上了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
“这里将切实解决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向高速增长期迈进的产业化需求,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最佳承载平台,形成具备京津冀协同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核心技术强、成长属性高、发展潜力大的领军企业。”天津经开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表示。目前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中,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6月底前完成自持部分载体和配套楼建设并投入使用。
产业协同平台打造上添薪加火,协同联动机制上更是不断创新。围绕滨海新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署的新一轮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协议,今年下半年,双方将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组建合资公司,继续引入北京中关村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体系,共同推动M0新型产业用地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引入更多原始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而在不远处的天津经开区科技发展中心,不久前京津冀智能医药产业园正式揭牌成立。这里将整合京津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资源,聚集一批药物智能研发、智能器械、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秀企业,打造“孵化+融资”的产业培育体系,形成产业创新资源集聚效应。目前,产业园储备项目已达30余个。北京天云数据公司、北京书生集团等6家平台企业与产业园签约,将围绕“算法、算力、数据、应用场景”等方面在产业园规划建设公共算法平台、数据加密存储与应用服务、临床数据应用平台、大集群算力平台、智能器械CDMO等技术服务平台,共同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赋能生物医药企业以“智”提“质”。
持续推进产业协同,细化挖掘载体资源,滨海新区正吸引着北京项目加速聚集。据统计,今年1-5月,新区累计吸引北京地区新设机构129家,注册资金295.03亿元,占全市71.61%;落地重大项目21个,投资额263.57亿元,占全市36.11%。中电科蓝天产业园、纳通骨科基地等优质项目相继落户。
协同合作 走深走实
营商环境持续完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新年伊始,“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自助办正式上线,首批208项服务已推出,以后四地,人在当地,也能办理家乡事儿,这将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资本、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未来四地间将继续深化更多领域的事项,方便群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不再来回跑动。
而作为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区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协同、服务协同,充分发挥自贸区对外开放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向北京和河北自贸试验区推送5批共125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案例。
“今年以来,新区持续深化与北京、河北协同合作,成功举办京津产业交流合作对接洽谈会,与北京朝阳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滨海新区将进一步深化与京冀间产业合作,强化创新联动,优化港口服务,深化教育、卫生、文旅、政务服务各领域协同,担当起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区使命。”新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转载须注明来源滨海发布
喜欢这篇推送,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