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仍然手不释卷,每天都要大声朗读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天要读好几遍,直到深夜还不休息,有时读完一遍后还要再三叹息。负责监视苏轼的两个老兵,每天晚上就这样听苏轼读书,苏轼不睡他们也不敢睡,又困又冷,真是不胜其烦。其中一个老兵愤怒地说:“不知道这种文章有什么好处,折腾得人深更半夜不睡觉,害得我们跟着他挨冻!”一边骂一边发牢骚,另外一个老兵说:“我听来听去,发现里面也有两句写得好的。”发牢骚的老兵更加怒气冲天:“你这个‘文盲’,你懂得什么好不好?”另一个老兵回答:“我就喜欢他读的那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杜牧的《阿房宫赋》实在写得精妙,另一方面说明读书已经成为苏轼生活的一种本能,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
【资料图】
人生或有低谷,但就算整个世界都弃你而去,只要还有一本好书相伴,就不会一无所有。苏轼读《阿房宫赋》或许就是如此。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像苏轼这样“好运”,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总还有书可读,总还有朋友相知。清代宁波有位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名叫钱绣芸,她不满足于仅仅擅长女红,更渴望能够一辈子自由读书,读尽她想读的书。为此,钱绣芸央求家中长辈做媒,与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范氏联姻。然而,婚后她才得知,范氏祖传家训“女不登楼,书不出阁”。万卷藏书近在眼前,钱绣芸却终身不能一睹其真容,最后竟然含恨而终。
有书可读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懂得珍惜;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渴望读书的人却无书可读。那时,我们或许才会觉得,原来读书是如此奢侈的事情。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读书故事当属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的“赌书”佳话。李清照是一代才女词人,赵明诚则是北宋最杰出的金石学家之一,夫妻俩原本各自有擅长的“专业”,但在读书这方面却是“步调一致”。李清照在晚年的回忆录《金石录后序》中深情地回忆她与赵明诚的婚姻往事,刻在她脑海中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夫妻二人退居老家终日以读书、校勘为乐之事。
每天晚饭后,李清照和赵明诚便坐在书房,悠闲地煮上一壶茶,指着书架上堆积如山的书籍文献,说起某件事应该记载在哪本书的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夫妻二人甚至用这件事情来打赌,说对了的可以先喝茶,说错了的只能在旁边看着。李清照记性好,所以她赢的时候总是比赵明诚多。不过,每次李清照说中了,“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举着茶杯开心地大笑,常常笑得茶水都泼在衣服上,反而什么也没喝到。按照李清照的说法,“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日子是过得穷了一点,快乐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充盈。
赌书、泼茶,这样充满书香情趣的夫妻生活,不仅是延续李清照一生的温馨回忆,也成了后代文人的浪漫憧憬。号称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就曾写过“赌书消得泼茶香”之句,描述的便是他对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婚姻的深深回忆。
读书的目的或许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的是,读书一定会带给我们最丰盈的快乐。有的人因为读书增长了知识而快乐,有的人因为读书取得了好成绩而快乐,有的人因为读书交到了相惜的朋友而快乐,有的人因为读书填补了心灵的空缺而快乐,还有的人仅仅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而读书……
苏轼传授过“八面受敌读书法”,对于经典的书或重要的书,要精读、反复读,要从不同角度去读,这样一定会受益无穷。苏轼晚年贬谪岭海,几乎无书可读,偶然得到柳宗元的文章,他如获至宝,简直“敲骨吸髓”一般,岂止“八面受敌”,恐怕文章中的每个字都要反复咀嚼。就像一个在荒漠中又饥又渴的旅行者,在绝望之际忽然发现一眼清泉,那份狂喜和珍惜绝不肯一口饮尽。
当然,也有陶渊明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读到会意处、默契处,只有一个交流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这种彼此心灵交汇的满足感,或许不足为外人道,却是内心最大的喜悦。
读书,其实就是一个享受生命的过程。它可以有许多目的、许多方法,但读书的最高境界一定是不需要什么刻意的目的,也不再讲究各种方法。不必追求读书的数量——因为世界上的好书一辈子都读不完;甚至也不必苛求读书的质量——因为有的书不是想读就能读懂。等到拥有更丰富的积累和更深邃的思考,然后才能坐在一些书的对面,与这些书从容地“侃侃而谈”。
所以,不要着急,无论寒窗苦读还是随意翻开一卷书,都是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叠加的睿智和快乐。从书中看到了过去,然后会洞悉现在为什么会这样,也会知道读书并不能准确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不管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从容应对。
读书带来的最美气质,就是睿智和从容。这样的气质,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却会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南大学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03日第16版
作者:杨 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