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隋朝开皇盛世八大名将中的后四位:
“单挑界的扛把子”——史万岁
“步战之王”——达奚长儒
(资料图)
“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韩擒虎
“平定江南第一功”的资深愤青——贺若弼
今天接着讲前四位。
这四位之所以另作一篇,一是因为篇幅问题,二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出身高贵,都是关陇贵族门阀的杰出代表。
虽然前面四位的父辈也都在西魏和北周做官,但家世门第比起本文这四位,就差得远了。
第四位:“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于仲文
于仲文,字次武,出身鲜卑高门万忸于氏,祖父就是西魏和北周的隐形幕后大佬、实际意义上的“二把手”——于谨。
对于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关陇长风》合集,也可以看我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看懂关陇集团“四庭柱”》。
于仲文的父亲、二叔、三叔、五叔都官至北周上柱国,四叔官至上大将军,还有四个叔叔也干到了上开府、上仪同的高位,可以说满门朱紫、翎顶辉煌。
于仲文自幼好学,手不释卷。九岁时,随父亲觐见宇文泰,宇文泰就问他:“小朋友,听说你很喜欢读书,那我问你,书里面都写了什么?”
于仲文不假思索道:“侍奉君王、孝顺父母,书中无非忠、孝二字。”宇文泰闻言,赞叹不已。
青年时期的于仲文长得英俊潇洒,气质不凡,在一众关陇贵族门阀子弟中素有“名公子”之称。但他不是金玉其外的纨绔子弟,他是有真本事的。
作为于谨的孙子,于仲文起步就是安固(今四川南充营山)太守,根本不必苦哈哈地从基层公务员做起。
当时益州(治所即今四川成都)有姓任和姓杜的两家人,因为一头牛发生了争执,两家都声称牛是自己的,官司直打到益州总管府都说不清。
益州长史韩伯俊束手无策,下不了台,忽然灵光乍现,道:“安固的于仲文不是智商爆表、脑子好使吗?叫他来断案!”就把于仲文叫到了益州。
于仲文一听,笑道:“这事好办。”就叫两家人各自把自己的牛群赶来,让那头牛自主选择,结果那头牛立即走到姓任的牛群中去了。
但姓杜的人家还东拉西扯,强词夺理,于仲文就命人用利器轻轻刺伤那牛,结果姓杜的无动于衷,姓任的立即露出心痛的神情。
于仲文心中明了,立即疾言厉色训斥姓杜的人家,姓杜的理屈词穷,这才承认错误。
这时正逢北周天子宇文邕诛杀权臣宇文护,始州(今四川广元剑阁)刺史屈突尚是宇文护死党,虽然被免官入狱,但他素来凶暴强横,竟没人敢审理他。
于仲文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按照朝廷颁布的《关于肃清宇文护余党的政策规定》,干脆利索地治了屈突尚的罪,把案件了结。
于是四川一带流传一句童谣:“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说的就是于仲文的聪察和刚毅。
后来宇文邕驾崩,宇文赟登基,于仲文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升任为东郡(今河南安阳滑县)太守。
一直以来,于仲文干的都是文职,如果没有意外,他也许会沿着文臣的路子走下去,但是一件大事的发生,改变了于仲文的人生轨迹。
公元580年,宇文赟驾崩,杨坚矫诏成为北周大丞相,把持了朝政大权。
宇文泰的外甥、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杨坚专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起兵,讨伐杨坚。
他命儿子尉迟惇率军沿黄河北岸向西进军,同时派大将檀让南渡黄河,攻略河南,而于仲文坐镇的东郡首当其冲。
当然,尉迟迥知道于仲文是于谨的孙子,他的叔叔于翼和弟弟于象贤是自己母舅宇文泰的女婿,说起来都不是外人,就派人招降于仲文。
于仲文不为所动,坚决拒绝招降,尉迟迥就命大将宇文威进攻东郡。没办法,东郡滑台是河北进入河南的必经之地,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于仲文不愧是于谨的孙子,指挥州里的厢兵主动出击,居然大破宇文威,完成了自己名将道路上的处子秀。
尉迟迥颇为意外,只得认真起来,派宇文胄、邹绍率重兵来攻,而东郡又有人响应尉迟迥叛军,于仲文只得率六十骑突围而走,不幸的是,妻儿老小都被叛军抓获,惨遭杀害。
于仲文悲愤莫名,逃回长安,杨坚亲自接见,对他的忠贞极为感动,为之流泪不止。
此后杨坚命于仲文为大将军、河南道行军总管,统帅洛阳军队进行反击。
因为朝廷平叛大军的主帅是韦孝宽,于仲文便先赶到永桥(今河南焦作武陟县),向韦孝宽报到。
韦孝宽麾下骁将宇文忻跟于仲文都是门阀世家子弟,自幼关系很好,就私下嘀咕说:“兄弟,你刚从长安来,你觉得大丞相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平定尉迟迥不难,但是平叛之后会不会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发生?”
于仲文道:“大哥有所不知,大丞相宽仁大度,英明睿智,只要你尽忠报效,他一定不会亏待你。你如果不信,我跟你讲三件事。”宇文忻问:“哪三件事?”
于仲文说:“前阵子有个叛军将领投降,丞相马上任用他弟弟为将,这说明丞相的大度;有人想调查这个降将,丞相制止说:"人家既然当过叛军,哪里经得起你们的调查?’这说明丞相的宽宏;丞相每次提到我遇害的妻子儿女都潸然泪下,这说明丞相的仁德。有此三事,你又何必瞻前顾后,惴惴不安呢?”宇文忻这才安心。
此后,韦孝宽命于仲文负责河南战区的平叛工作,于仲文率一万洛阳军直取汴州(今河南开封),先是击败叛军刘子昂、刘浴德所部,然后与河南的叛军主帅檀让对阵。
于仲文麾下将领曾向他劝谏:“我军远道而来,士卒疲惫,不该立即决战。”于仲文不听,命全军列阵出战。
檀让有数万大军,兵力远在于仲文之上。于仲文故意先派老弱部队挑战,然后诈败。檀让骄狂不可一世,命全军追击,于仲文果断率精锐骑兵从两侧横击,大败檀让所部,俘虏五千余人。于仲文乘胜进军,攻克汴州。
战后诸将还兀自赢得莫名其妙,于仲文这才解释道:“我们率领的都是原来北齐的军队,他们具有以前鲜卑军队的传统,就是善于速战速决,却不善于持久作战。而叛军欺我军人少,又远道而来,难免轻敌,故此我们可以一战而胜。”
关于鲜卑军的特点,于仲文说得没错,比如宇文邕攻晋阳时,北齐军打了胜仗就开怀痛饮,结果最终被北周军打败。于仲文能运用好己方这一特点,又善加利用对方的骄傲轻敌,这便是“知己知彼”了。
于仲文又挥军疾进,攻破曹州(今山东菏泽曹县),而且大有北上攻入河北之势。
檀让骄狂之气一扫而空,急忙在城武(今山东菏泽成武)一带严密布防、枕戈待旦。
但于仲文却一反之前雷霆果决的风格,大军一面磨磨蹭蹭龟速前进,一面下发公文给周边郡县说:“朝廷大军过段时间就要来了,你们赶紧征集粮草准备供应。”
檀让探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松懈下来。于仲文却挑选精锐骑兵,趁夜奔袭城武,一鼓而下,生擒檀让!
这时,尉迟迥还有一支十万人的大军,由大将席毗罗率领,正屯驻在沛县,准备攻取徐州。而席毗罗的妻子儿女都在金乡城(今山东济宁金乡县)。
于仲文这人可以说相当蔫儿坏,但凡能智取的,他绝不硬攻。
他派人诈称是檀让使者,跑去对叛军金乡守将徐善净说:“檀让将军明日午时要来金乡,将宣布尉迟迥大人的军令,还要犒赏将士。”
徐善净信以为真,开心得不得了。于仲文就命军士穿上缴获的叛军军服,打起叛军旗帜,大摇大摆来到金乡。
徐善净还在城门口列队欢迎,结果措手不及,被于仲文当场擒下,夺取了金乡。
仲文伪建迥旗帜而进,善净见军至,以为檀让,乃出迎。仲文执之,遂取金乡。——《隋书·卷六十·列传第二十五》
当时有的将士提议对金乡实施屠城,于仲文道:“你脑子秀逗了吗?这里是席毗罗老巢,我们只要以叛军家小作为要挟,他们自然进退两难、军心不稳。你们屠了城,岂不是逼他们跟我们玩命?”众将连声称是。
席毗罗听说丢了金乡,大惊失色,急忙回军来攻。于仲文在城下列阵,又在两侧的麻田里埋下伏兵。
两军刚一交战,伏兵就在麻田里大声呐喊,拖曳柴草,搞得尘沙蔽空、浓烟滚滚,PM2.5严重超标。
席毗罗所部本就人心惶惶,见此情景更是军无斗志,很快就全军大乱,溃不成军。
于仲文又命全军出击,叛军死伤惨重,狼狈逃窜,掉入洙水(泗水支流)淹死的无数,洙水为之堵塞。
仲文背城结阵,设伏麻田。两阵才合,伏兵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为之不流。——《隋书·卷六十·列传第二十五》
此后,席毗罗被于仲文当场斩杀,檀让被押送京师枭首示众。
于仲文以弱势兵力,一月之内荡平豫东、鲁南、苏北,歼敌十余万,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打仗你打不过我,玩花样你一样玩不过我”。
如果说平定尉迟迥之乱,韦孝宽直捣邺城是第一功臣,那么于仲文迅速扫清外围,可算平叛第二功臣。因此,战后论功,于仲文升任柱国大将军、河南道大行台。
平叛第二年,北方突厥大举南下,边塞吃紧,于仲文紧急受命出任行军元帅,统帅十二位行军总管出白狼塞(山西朔州应县),在服远镇大破突厥前锋,又从金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出白道,北上塞外。
白道是阴山山脉中一条狭长的孔道,也是塞北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要想“不教胡马度阴山”,首要目标就是守住白道。
于仲文统率大军北上,经盛乐道奇袭突厥牙帐所在的那颉山,在护军川以北与突厥主力遭遇。突厥兵见于仲文军容严整,不敢迎敌,慌忙撤退。
于仲文当即精选五千骑兵急速翻越那颉山,衔尾追击。可惜塞外草原大漠,万里不见人烟,一旦失去目标,再想找到何异于大海捞针?只歼灭了突厥殿后的小股部队千余人,俘获牲畜万余,于仲文便班师回朝。
此后,杨坚委任于仲文为录尚书事,主管朝廷行政。于仲文明察秋毫、善谋能断,政务工作照样干得风生水起,杨坚对他非常满意。
再后来,大隋发动灭陈战争,兵分三路进攻南陈。东路军是晋王杨广为主帅,高熲为副,攻金陵;中路军是秦王杨俊为主帅,于仲文为副,攻郢州(今湖北武汉);西路军是杨素为主帅,从永安(今重庆奉节)顺江东下。
不过由于西路军的杨素表现太过神勇、气势太过惊人,南陈沿江守军望风披靡,士气一落千丈,于仲文的中路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攻占了郢州。
尽管如此,胸有异志的晋王杨广还是向于仲文伸来了橄榄枝,他向杨坚请求,把于仲文调到了自己身边,帮助自己主管军事。
后来杨广担任元帅,北击突厥,身边就是于仲文帮他筹备谋划,调度指挥,果然连战连捷,战果辉煌,为杨广登上太子宝座起到了巨大作用。
杨广登基后,于仲文担任右翊卫大将军,深受杨广信赖。
再后来,就是悲催的杨广征高丽了。
大业八年,即公元613年,杨广命宇文述为主帅,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为副帅,督率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右御卫将军张瑾、右武侯将军赵孝才、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右御卫虎贲中郎将卫文升等,共九路大军三十万人马,自怀远(今辽宁辽中)越过高句丽,向鸭绿江挺进,与来护儿的水军配合,进攻平壤。
当时隋军士卒每人携带百日之粮,加上铠甲、兵器、辎重、营帐,每人负重高达三石,即三百六十斤,导致行军缓慢,行至半路粮草已所剩无几。
宇文述意识到问题很大,起了回军的念头,但又吃不准杨广的心思,犹豫不决。
而于仲文所部行进较快,经乐浪道直抵乌骨城(今辽宁丹东凤城),将高丽大将乙支文德包围。
当时杨广有一个很奇葩、很作死的规定,只要敌人投降,一定要接纳安抚,优待有加,从而彰显上国风度。
在战争中讲风度,简直就是犯罪。高丽军吃准了隋军这个特点,动不动就要求投降,隋军就不得不停止进攻。
而高丽军则趁机修缮城池,然后再战。一旦形势危急,便又请降,再修缮,再战,有些城池甚至三降三叛,导致隋军的战事进展极为艰难。
所以被包围的乙支文德也采取了这个办法,要求向于仲文请降。于仲文原本打算将乙支文德扣押起来,却误听了手下刘士龙的话,放跑了乙支文德。
但转念想到乙支文德肯定又是诈降,就想把他骗回来。但乙支文德哪里会听,脱出包围后继续跟于仲文打游击。
于仲文多次将乙支文德击败,乙支文德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于仲文:“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
诗的意思是,你于大将军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现在立了这么多功,见好就收得了,放我一条生路呗。
这时隋军粮食问题越来越严重,宇文述决定退军,但于仲文坚决反对,力主以精锐骑兵追击,又大声疾呼:“大帅手握数十万大军,连这一点小贼都不能击破,有何颜面去见陛下?且大军劳师远征,岂可无功而返!”
宇文述这个人,打仗其实也是一把好手,但他本质上是个政客,一辈子都在琢磨政治和人际关系。
他见于仲文如此强势,就猜测这是不是杨广私下对于仲文有什么交待,只好不得已继续进军。
可是将帅离心,不能当机立断,很多战机就白白错过,再加上军粮耗尽,在高丽军的坚韧顽强、狡诈灵活的应战下,隋军最终还是全盘崩溃,三十万大军仅剩两万七千人惨败而归。
杨广勃然大怒,命司法部门严查失败原因,于是所有将领众口一词,都把罪责推到于仲文的身上。
杨广便放过了其他人,只把于仲文一人下狱。
于仲文一心建功报国,却锒铛入狱,真是悲愤莫名,在狱中身染重病。
杨广看在万忸于氏世代豪门的份上,放于仲文回家。可惜,回家当日,于仲文就郁郁而终,时年六十八岁。
于仲文是关陇门阀子弟中的佼佼者,既有宰相之才,又有名将之能。
居庙堂之高能调理政事,处行伍之间能折冲千里,用兵正奇相辅、有勇有谋,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优秀将领。
虽然在辽东这块“帝国坟场”铩羽而归,但他的失败,有太多的战略规划、政治人事、民情地理方面的原因,绝不是于仲文在军事能力上的问题。
所以,乙支文德说他“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我觉得并不是溢美之词。
第三位:“英雄驸马”——窦荣定
窦荣定的故事,由于在前文《关陇集团的中流砥柱,盛极四朝的超级豪门——扶风窦氏》里面有详细的叙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大家可以点击链接自行阅读。
第二位:“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雷霆为比,一何壮哉!”——长孙晟
长孙晟,出自鲜卑长孙氏,而长孙氏是鲜卑皇族拓跋氏中的一支改姓而来。他的曾祖父就是北魏宗室名将、上党王长孙稚(长孙稚的事迹详见《敕勒悲歌之再战关中》)。
长孙晟少年时有“三过人”:聪明过人、胆略过人、射术过人。
当时关陇门阀子弟无不尚武,常常聚在一起比试弓马骑射,长孙晟每次都技压同侪,是年轻一辈中毫无争议的NO.1。
当时已经官至柱国、袭爵随国公的杨坚对十八岁的长孙晟极为爱重,曾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长孙郎胸有韬略、武艺绝伦,将来的名将,除了他还有谁呢?”
高祖深嗟异焉,携其手曰:“长孙郎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六》
周宣帝宇文赟时期,北周为了集中精力灭陈,对突厥实行和亲政策,将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嫁给了突厥可汗阿史那摄图,也即是沙钵略可汗。
当时北周的赐婚大使是汝南公宇文神庆,副使就是长孙晟。
而沙钵略可汗对刚刚灭亡北齐、国势如日中天的北周深怀戒备,对前来送亲的北周使团很有敌意,但唯独对长孙晟十分看重,常常让长孙晟陪自己游猎。
有一次,沙钵略见天边有两只大雕在空中追逐,抢夺一只猎物,就取出两支箭递给长孙晟,让他射雕。
长孙晟笑道:“只要一支箭就够了。”众人疑惑,长孙晟纵马疾驰,一箭激射而出,竟将两只大雕同时射落!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晟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六》
南北朝时期,神箭手之多,堪称历史之最。比如贺拔胜、贺拔岳兄弟,比如东魏和北齐的贺拔仁、斛律光,比如西魏和北周的豆卢宁、宇文贵、杨忠等,都是百步穿杨的善射之人。
但能完成一箭双雕这一高难度动作的,在我记忆中,只有长孙晟一人。
沙钵略可汗对长孙晟的神射也钦佩不已,就命突厥的王公贵族子弟都来向长孙晟学习箭法。
而长孙晟却是个有心之人,他利用这个机会仔细观察突厥内部各贵族之间的关系,并留心记忆突厥的部落分布、实力强弱以及山川河流、地形地势等。
杨坚篡周后,大肆屠杀宇文宗族,千金公主的父亲赵王宇文招也死在杨坚手里。
沙钵略可汗闻讯,怒道:“我是周朝女婿,如今杨坚篡位,我不能为岳父报仇,有何面目去见可贺敦(突厥皇后)!”于是大举南侵。
其实这也就是个说辞,主要原因还是突厥不愿看到隋朝灭陈、中华一统,对突厥不利。
杨坚听闻突厥来犯,深感压力山大。毕竟突厥全民皆兵,控弦之士不下百万,一旦全力来攻,自己刚刚篡位,人心尚未归附,形势非常不容乐观。
这时,长孙晟向杨坚指出:“突厥貌似强大,其实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除了大可汗沙钵略,还有达头、阿波、叶护、突利四位小可汗。达头是西突厥可汗,名叫阿史那玷厥,仗着自己兵强马壮,与沙钵略素来不对付,关系一直很僵;阿波可汗是前任木杆可汗之子,名叫阿史那大逻便,也一直对沙钵略的大可汗之位垂涎三尺;叶护是沙钵略的弟弟,名叫阿史那处罗侯,实力较弱,沙钵略常常有吞并他的心思;突利是东突厥的小可汗,名叫阿史那什钵苾,夹在各方势力之间首鼠两端,他虽然没有什么实力,口碑却很好。”
杨坚听得眼冒金星,头大如斗,打断道:“STOP!什么阿史那SB、阿史那大便,绕口令就别说了,你直接说怎么搞吧。”
长孙晟道:“对付突厥,必须军事和政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突厥欺软怕硬、见利忘义,我们除了出动大军对他狠狠打击外,还应该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优势,远交近攻,离间他们的强者,联合他们的弱者。我建议挑动实力较强的玷厥和阿波从东西两面进攻沙钵略,同时扶植叶护和突利,让他们在沙钵略内部迅速成长,造成分裂。这样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十多年后必可彻底征服突厥!”
然后又口说手画,指点突厥境内的山川地形,势力分布,讲得井井有条,如在眼前。
杨坚大喜,当即赐西突厥可汗玷厥狼头大纛(dào,相当于天子军旗),礼遇有加。
每次玷厥的使者到长安,杨坚总让他位列沙钵略的使者之上,搞得玷厥心猿意马,沙钵略心乱如麻。
长孙晟又潜入突厥,找到叶护可汗处罗侯,鼓动他脱离沙钵略控制,处罗侯十分心动。
开皇二年,沙钵略率突厥各部四十万骑兵从兰州悍然入侵大隋,隋朝准备不足,局势空前危急。
幸好达奚长儒率领孤军在周盘(今甘肃合水、庆阳)拼死阻击,为隋朝赢得稍稍喘息,但危机并未消除。
长孙晟急赴西突厥,策动达头可汗临阵退兵,又指使叶护可汗之子染干(即后来的启民可汗)在突厥军中散布铁勒(臣服突厥的另一支游牧民族)谋反,准备袭击突厥牙帐(相当于首都,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地址)的谣言。
突厥军心大乱,沙钵略惊疑不定,最后还是撤军而去。
半年之后,沙钵略好不容易说服各部首领团结一致,再次入侵隋朝,其中阿波可汗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入侵。
杨坚派姐夫窦荣定率长孙晟迎击,多次击败阿波可汗。
长孙晟向窦荣定建议:“大将军,如今沙钵略势大,阿波却屡遭败绩,您把他打得太狠,他势必彻底倒向沙钵略,对我们没什么好处,还是该边打边谈,以打促谈。”
长孙晟又潜入突厥军中,对阿波说:“如今达头跟我们大隋和好,沙钵略却拿他没办法,你这么急吼吼地为沙钵略卖命有什么好处呢?你打又打不赢,输了就要被沙钵略吞并,何苦呀?不如也像达头一样跟我朝和好,保存实力,以图将来。”
阿波被长孙晟忽悠得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于是不再进兵。
但长孙晟却悄悄将阿波与隋朝议和的消息透露给了沙钵略,沙钵略大怒,立即出兵攻打阿波的部落,还杀死了阿波的母亲。
阿波悲愤异常,立即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进攻沙钵略,东西突厥大打出手,草原乱成了一锅粥。
隋军趁机反攻,沙钵略四面受敌,局面极为不利,只得向隋朝求和称臣,千金公主也认杨坚为义父。
杨坚大喜,命虞庆则、长孙晟出使突厥,册封周朝千金公主为隋朝大义公主。
册封仪式上,沙钵略不肯向隋朝使臣行跪拜之礼,两边争吵不休,充满火药味。
长孙晟却慢悠悠地说:“突厥和大隋都是当世大国,可汗既然不肯跪拜,勉强没幸福,我们当然不会强人所难。不过公主既然认了我朝天子为义父,那可汗就是大隋的女婿,女婿怎么能不认老丈人呢?”
这话照顾了沙钵略突厥可汗的身份,给了他台阶,沙钵略只能勉强道:“既然是跪拜岳父,我也就没话说了。”于是向虞庆则行三拜九叩大礼。不过拜完了,还是与突厥王公贵族抱头痛哭。
开皇七年,沙钵略病死,长孙晟再次献计,封实力较弱的处罗侯为突厥大可汗,在名义上统御东西突厥。
同时封沙钵略的儿子雍闾为都兰可汗,存心在这对叔侄之间拱火递刀子。
突厥内部更加混乱不堪,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话算数,内部攻伐此起彼伏、狼烟遍地。
隋朝就是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开皇八年到开皇九年(公元588-589年)一举灭亡南陈,彻底结束了永嘉南渡以来长达282年的南北分裂,实现了中华大一统。
此后,长孙晟再施毒计,害死了千金公主(详见《扶风窦氏》)。
从千金公主的角度讲,为父报仇当然没有错;但从长孙晟的角度讲,维护国家安全也是无可厚非。
虽然手段确实阴险歹毒、无耻下作了一点,不过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利益,避免了战争中千万人流血牺牲,还是值得肯定的。
此后,都兰可汗阿史那雍闾陆续压服突厥各部,逐渐强大起来。长孙晟便再次分化瓦解,把目光投向了处罗侯的儿子染干。
他建议将隋朝安义公主嫁给染干,封他为启民可汗,又大力诱惑染干率族众南迁,成了大隋与都兰可汗之间的一道屏障。
每次都兰有意南侵,染干就会向隋朝通风报信,隋朝就可以迎头痛击。
不过时间久了,染干的小动作被都兰发现,就大举进攻染干。
染干实力较弱,被都兰击败,部众被俘虏,兄弟子侄都被杀死,染干跟着长孙晟亡命南遁,逃至长城脚下。
染干一路上嘀嘀咕咕,自言自语道:“我现在孤身一人,到了长安也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大隋天子还会给我礼遇吗?我和达头可汗玷厥关系不错,干脆去投奔他得了。”
长孙晟看出染干有了二心,就派遣从人秘密入塞,命士卒燃起烽火。
染干是个好奇宝宝,见关上点起四堆烽火,就问:“长孙大人,城上烽火是什么意思?”
长孙晟骗他道:“按照我大隋的规定,敌人如果兵少,就点两堆烽火,如果兵多就点三堆,如果兵又多距离又近,就点四堆。”
染干大惊道:“那就是都兰大军快到了吗?那我们还是赶紧入塞吧!”就这样被长孙晟忽忽悠悠去了长安。
杨坚又将隋朝义成公主嫁给他为妻,染干就身不由己地继续充当挑动突厥内斗的筹码。
后来,都兰可汗攻灭突利可汗,压服达头可汗,再度实现突厥统一,雄心勃勃准备与隋朝决战。
而此时的隋朝已经天下安定、国富兵强,也到了长孙晟说的灭亡突厥的最佳时机。
开皇十九年,杨坚命第五子汉王杨谅为行军大元帅,左仆射高颎出朔州道,右仆射杨素出灵州道,行军总管韩僧寿出庆州,太平公史万岁出燕州,四路并进,攻伐都蓝。
结果突厥内部突然爆发大乱,都兰可汗被部下杀死,具体情况,史书记载不详。
但都兰一死,长孙晟立即送染干回到突厥,收拢人心,从而避免了西突厥的达头可汗趁乱兼并东突厥。
我个人认为,以长孙晟在突厥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根基,以及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和手段,这次都兰之死的背后,说不定又有他的身影在其中。
达头可汗兼并东突厥的计划被长孙晟阻止,就准备与隋朝破脸,大举集结兵力准备南侵。
杨坚命晋王杨广率长孙晟督军迎敌,但西突厥兵势强大,隋军一时不能取胜。
长孙晟向杨广献计:“突厥兵喜欢饮用河水,我们正好下毒!”就命人在上游投毒,突厥兵和马匹、牲畜纷纷中毒暴毙。
突厥人文化水平低,医疗技术差,又很迷信,还以为是上天的谴责,哪里还有斗志,连夜撤军。隋军趁势掩杀,重创西突厥。
杨广又立新功当然喜不自胜,就大宴军中将士,气氛极为欢洽。
当时有不少突厥归降的贵族在座,人人都说:“我们突厥境内,最害怕长孙总管的大名,听到他的弓弦响就像听到霹雳,看到他跃马驰骋就好像看到闪电。”
杨广也赞叹不已,笑道:“长孙将军一旦震怒,威势震慑大漠草原,简直可以和雷霆相比,何其壮哉!”
突厥达官预坐,言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王笑曰:“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比,一何壮哉!”——《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六》
此后,长孙晟又随杨素打着染干的旗号北伐突厥,突厥各部望风而降,包括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以前臣服突厥的其他民族也都转而臣服隋朝,北方再也没有了敢于挑战隋朝的力量。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出塞巡视北方,命长孙晟作为前导。
长孙晟知道杨广最好面子,最讲排场,就来见染干,也就是启民可汗,希望他为杨广清理车驾道路上的杂草,就指着草说:“这草很香。”
染干凑上去嗅了嗅,说:“没有呀,臭臭的,一点也不香。”
长孙晟见他如此不上道,就面带不悦道:“天子到哪里,诸侯都要亲自洒扫,修缮御道,怎么能嫌弃御道上的草臭臭呢?”
染干这才恍然大悟,忙道:“我错了,我错了。我的妻子儿女都是大隋皇帝赏赐,我理应效犬马之劳。这都是我们粗浅愚昧,不懂礼法,全靠大人你的恩泽教化。”
立即拔出佩刀,亲自割草。消息一出,突厥大小部落一齐效仿。
于是,西起榆林,东至蓟州,长达三千里,宽百余步的杨广车驾道路杂草不生,宽阔平坦。
杨广听说后,更是高兴得无可无不可,对长孙晟再三嘉奖。
隋炀帝大业五年,长孙晟因病去世,时年五十七岁,杨广极为痛惜,赏赐的丧葬费远超其他人。
可惜好景不长,此后杨广三征高丽失败,隋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国力濒临崩溃,北方的突厥再次强大起来。
大业十一年,杨广巡幸雁门关,突厥始毕可汗突然来袭,将杨广包围。
杨广束手无策,发出哀叹:“但使长孙晟在世,怎会有今日局面?”
突厥围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六》
可惜,世间已无长孙晟。
长孙晟一生驰骋塞外,纵横捭阖,以一己之力迫使强大的突厥始终深陷内乱的泥淖不能自拔,为大隋统一中国,开创盛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他虽然没有史万岁、达奚长儒的勇武不凡,没有窦荣定、于仲文的折冲千里,但他凭借睿智的眼光、过人的胆气、出众的口才,立下了虽不耀目却影响巨大的不世奇功。
有人也许要说,分化制衡总不如彻底歼灭来得一劳永逸,总有一天要再出乱子。我是不赞成这种说法的。
首先,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讨论问题。当时杨坚刚刚登基,内部人心不稳,中国还处于分裂之中,首要任务当然是实现国家统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如果没有长孙晟“远交近攻,扶弱制强、合纵连横、分化瓦解”的策略,隋朝势必陷入与突厥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那么中国统一的步伐必将大大延缓,甚至彻底失去机会。
其次,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讨论问题。蒙古高原地域广大,与隋朝的边境线何等漫长,被动防守十分困难,主动进攻的难度更是无法想象。汉武帝北击匈奴,赢得了千载美誉,但国家却到了崩溃的边缘,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事实证明,北方草原民族兴替不休,匈奴走了又有鲜卑,鲜卑走了又有柔然,柔然之后还有突厥,即使唐朝打败突厥,又有契丹、女真,这不是哪一个明君圣主、哪一位名臣宿将可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长孙晟以最小的代价,为国家谋取了最大的利益,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就已经做到了极致,其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至于说长孙晟死后突厥还是再度强大,继续为祸中国,不能算尽善尽美。
那么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包括后世的李靖、李勣去世后,北方草原还不是有新的势力崛起,难道我们能把这些人的功绩也一并抹杀吗?
所以,长孙晟作为大隋第二名将,我认为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顺便说一句,他的女儿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一代贤后长孙无垢;他的儿子就是后世大唐名相长孙无忌,也算是后继有人吧。
好了,讲完了史万岁、达奚长儒、韩擒虎、贺若弼、于仲文、窦荣定、长孙晟七位大隋开皇名将的故事,最后的第一名将也就呼之欲出,不言自明了。
就把下一集的整版篇幅留给这位大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