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断力:如何让孩子遇事更有主见》【全文】
来源:个人图书馆-东方文捷    2023-06-21 15:15:13
《决断力:如何让孩子遇事更有主见》

作者:孙晶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时代华语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资料图片)

主编推荐语

拥有30年执教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写给父母的决断力建议指南。

内容简介

决断力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缺乏独立性,就要重视“决断力”的培养。作者将自己精准的专业知识与长达30年的执教经验相结合,告诉家长如何通过日常对话、行为引导、做事方式等方面,培养孩子的决断力。把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还给孩子,多倾听,多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在提升孩子决断力的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建立积极、自信的心理。让孩子为自己做主,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能力去付诸实践,过上不依赖他人的、有尊严的生活。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好父母总能遇到好老师

好老师是对自己好的老师吗?

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呢?

妈妈的“骚扰”电话

好父母和好老师

强妈妈与弱妈妈

“强”妈妈

“弱”妈妈

“强”妈妈和“弱”妈妈其实都很强势

爸爸缺位是妈妈变强势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强”妈妈是自身强大

好爸爸与坏爸爸

“坏”爸爸

一个好爸爸

孩子可爱,是因为父母可爱

爸爸是孩子的“精神骨骼”

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就是好爸爸

怎样做到真正的“富有”

“富有”的保洁阿姨

真正“富有”的妈妈

高考成绩背后的父母“功力”

提前规划的重要性

高考如何论成败

专业选得好不好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

职业兴趣可以反向促进学习兴趣

学科气质和职业特质

职业价值观

“被选择”的心理承受力

父母资格证

失去“资格证”的爸爸

缺席孩子的早期成长,很可能丢失“父母资格证”

会“听”是“父母资格证”的首要考核项目

健康的亲情联结是“父母资格证”的核心部分

精神滋养可以补偿丢失的“父母资格证”

那个典型的“坏”孩子教会了父母什么

人与人之间生来便有差异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会一直需要伙伴

孩子的好要让别人看得见

父母的爱要让孩子看得见

过度陪伴是一种“病”

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的焦虑清单

重症“陪伴病”

“陪伴病”的病理分析

“陪伴病”的杀伤力

“陪伴病”可以治愈

父母必备的“强心剂”

“心大”的妈妈

幽默感是父母的教育智慧

幽默教育=耐心+机智

警惕幽默变讥讽

幽默感滋养好品质

如何成为孩子的最佳助攻

孩子人生的真正主导者

哪种父母只能给孩子帮倒忙

爱的世界有多大

你是我的全世界

甜蜜又可怕的表白

爱有时也会带走美好

带着附加条件的爱,更像是一件柔软的“冷兵器”

爱的最大值

如何合理地找借口

找借口是孩子的安全法宝

找借口是一项重要技术

合理化与提前预判

合理化与无条件接纳

合理化与积极关注

亲子清单

亲子清单一 父母的金银铜牌,你能得到哪一块?

亲子清单二 你是哪种类型的妈妈

亲子清单三 你家有没有“宝藏”爸爸

亲子清单四 亲子关系的4种类型

教育首先是关系

亲子关系的4种类型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是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不断充实自己的行动方式。学习概念在不断扩展,因此家长必须更新自身的学习观,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引导孩子走上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真心希望孩子将来有所作为的父母,要仔细看清未来社会的竞争趋势,只有自己先读好社会生活这本书,才能帮助孩子切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前言

父母关注子女的成长和成才,并能够从早期教育入手,其实是家教理念的一种变革和进步。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为人父母的正确选择和真切期望,可孩子长大的脚步,父母总是难以追赶。这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同时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但爸爸妈妈们不要担心,教育子女其实不怕后知后觉,怕的是大人们不肯承认错误,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恰当的想法和做法,拒绝成长。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是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不断充实自己的行动方式。学习概念在不断扩展,因此家长必须更新自身的学习观,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引导孩子走上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真心希望孩子将来有所作为的父母,要仔细看清未来社会的竞争趋势,只有自己先读好社会生活这本书,才能帮助孩子切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父亲、母亲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角色,如果扮演得不够好,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压力,产生挫败感甚至是心理创伤。对于父母这两个角色,父母自身、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都会有不同的期待和看法。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比如在照顾、关心、指导、教育、陪伴、理解、沟通等方面都很尽力,但孩子还是管不好,偏偏孩子还不领情。

虽然在角色划分上只有父母和儿女这两种基本类型,但是在家庭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面对不同性质的问题时,总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及时觉察,然后正确判断,并迅速做出调整。

与家人相处,不会因为同在一片屋檐下就变得简单容易,往往就是因为相处久了才更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出现危机。想要扮演好父母角色,关键要看父母是否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久充足的成长力。

帮助孩子们营造健康的心理世界,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完成这一使命并非易事,需要父母系统地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并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再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是终身职业,需要终身学习的精神和行动力。陪伴孩子长大的经历,也是父母的生命不断丰盈的过程。

本书既讨论了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适性的“道”,又给出操作性很强的、培养孩子的“术”;既有还原家庭生活场景,充满人生百味的亲子成长故事,又有帮助父母进行自我探索的亲子清单。

孩子们跑得比父母快、走得比父母远是非常好的现象。“你已经长大,我还没有变老”是非常好的亲子状态。这里的“大”与“老”,不是指的年龄,而是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而父母也没有停止向前。实现这个目标唯一的途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实践,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完整过程。

好父母总能遇到好老师

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影响,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只有各方面力量能够有效协助、积极合作,对孩子而言才是最好的。

好妈妈或者好爸爸的“好”,首先是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好的家庭教育,并且还要不断帮助孩子寻找其他的成长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找到好老师指路。

家校合作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存在各种问题的孩子。

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好老师。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好老师只能靠好运气才能遇到吗?

好老师是对自己好的老师吗?

即便我是专职心理教师,经常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但我作为妈妈,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依然会有养育焦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虽然看不到自己当妈妈的焦虑表现,但可以看到我的徒弟——她是一名优秀的心理老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日常生活中,会有层出不穷的关于孩子的烦恼和担心。

孩子在读小学之前,因为年纪小,学习任务有限,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不高,大多数家庭中教育问题较少,进入小学后可就不一样了。心理老师深谙“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所以我徒弟的女儿刚上大班没多久,她就对女儿开始了各种心理训练和心理建设。

有一次谈起老师的话题,妈妈问:“你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好吗?”孩子不假思索地点头:“当然好呀!我的老师们对我都很好,他们都是好老师。”“遇到好老师是很幸福的事情,可是以后如果遇到不好的老师,你该怎么办啊?”妈妈进行深入提问。

小姑娘叹了口气,说:“那有什么办法啊,我又没办法改变老师,那就只能接受呗。”

不到6岁的孩子,回答问题的态度很认真,语气很平静,轻描淡写地飘过的一句话,缓解了妈妈担心的情绪。很多时候,父母以为孩子在意,其实是自己在意。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好老师”话题的时候,自己也不清楚这个“好”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很容易让孩子理解为好老师就是对自己好的老师。对于年纪小的孩子而言,可以这样理解,但父母看问题不能这么简单。

Copyright   2015-2022 南非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

回顶部